文/鄧正健
我將要說一個理論的發現旅程,這個旅程是由拉圖(Bruno Latour)開始。拉圖是法國理論家,當下仍處於理論創造的高峰期,近年他最為華文閱讀界所注意的提法是:我們從未現代過。現代性向被視為一系列的二元分裂,主體對客體、自然對文化、事實對價值、現代對傳統,等等。可拉圖卻質疑,這種思維忽視了二元雙方之間盤根錯節的關聯,這正是現今社會科學的盲點。盲點有個名稱,恰恰就叫做「現代」。
為了替這令人憂鬱的觀點提供更多實據,拉圖一直游弋於不同學科,從早年的人類學,到社會學、歷史研究、科技研究,以及各種社會科學理論。他最幸運的是遇上了全球資訊爆炸的大勢,使他順手拈來就是一籮筐例證,說明世界是由各種力量相互交換所模塑,而非如很多現代經典理論所言,由單一力量所推動,像經濟學上的「資本」,或科學上的「理性」。
拉圖最新貢獻是將一個名不經傳的理論家出土。此人名叫塔德(Gabriel Tarde),生活於十九和二十世紀之交,當時他的競爭對手是涂爾幹(Émile Durkheim),日後涂爾幹成了現代社會學的地樁,塔德和他的理論卻被煙沒百年,直至拉圖和他的弟子雷比內寫成了這本關於塔德的導讀:《激情的經濟學》。
拉圖召喚塔德,首先便要撼動現代社會經濟學的前題:社會或市場是客觀存在,因此我們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它。拉圖解釋說,當年塔德批評涂爾幹的就是這一點。塔德認為,我們不能將「社會」化約為冷冰冰的科學數據,從而將社會解釋為單一力量的結果,像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,社會起源就被說成是勞動和資本所支配。拉圖指出,塔德的創見之一,就是挑出了經濟學中長期忽視的一個因素:人的激情(passion)。塔德熱切地提倡,經濟學需要「心理學化」。
別以為塔德要否定科學化的研究方式。拉圖明確表明,塔德比誰都更相信科學化,他甚至認為涂爾幹式社會研究不是太科學,而是不夠科學。僅將社會行為籠統量化,並不足以描述社會,塔德主張,必須把社會上所有元素都包攬於量化數據庫中,尤其是涉及人與事物互動的元素,像「信念」、「慾望」、「榮譽」、「美感」等心理因素,都應發明相應的計量表。拉圖更激進地表明,塔德理論中還包含了「下層建築並不存在」、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」等足以推翻現代世界觀的看法。社會不是依循著任何類似「看不見的手」、「完美市場」或「唯物辯證法」等單一規律運作,與此相反,社會網絡波雲詭譎,沒有恆相。社會是「待造」的。
我最後得說,應該嚴陣看待拉圖對塔德的考挖:一百年前,塔德尚沒有將「激情」量化的實證工具,但今天有了大數據,塔德的理論終可大派用場。
《激情的經濟學:我們從未理性過?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》
作者:布魯諾‧拉圖(Bruno Latour)、雷比內(Vincent Antonin Lépinay)(陳榮泰、伍啟鴻譯)
出版:群學
(原刊於《明報周刊》#2537(2017年6月24日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