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評】輕的現代性

鄧正健
3 min readMay 2, 2017

--

文/鄧正健

波特萊爾說:「現代性是過渡、短暫、偶然。」但千萬不要忘記,他的話還有後半句:「這是藝術的一半,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。」他這番話,我敢打賭,是當人們談到「現代性」時引用次數最高的一句,甚至肯定超越另一勁敵馬克思的金句:「一切堅固的東西的都煙消雲散了。」馬克思太偏執了,不留餘地,不夠波特萊爾那「矛盾中見和諧」的詩意解讀。所謂現代,我看莫不如此。

當代文化理論家喜歡替現代性多畫幾張臉,算是跟波特萊爾的呼應了。

法國理社會學家利波維茨基(Gilles Lipovetshy),下筆有散文風,論述也多少回答波特萊爾的箴言警語:有些東西變動不居,有些東西始終如一。利波維茨基曾用「超現代」(hypermodernity)來描述當今現代性的某一張臉,但後來他澄清,「超現代」即「後現代」(postmodernity) — — 現代世界過度發展而衍生的反噬、修正和退化。當然學者絕不願意拾人牙慧,所以利波維茨基馬上便補上一句:我不只描述現狀,還要看各種當代世界的趨勢,如新科技、市場和全球文化。

《輕文明》(De la légèreté)是利波維茨基的近著,書中他仍然使用「超現代」,卻用上另一個更精準的概念幅蓋其上:légèreté。這詞跟英文裡的「lightness」或中文裡的「輕」詞意相近,但意涵更廣。Légèreté多指向一個人的機敏靈巧,引伸意為表達個人淺薄而輕浮的生活特徵,其中卻不存在貶意 — — 我指一般而言。

利波維茨基很慎重地將légèreté理解為一種不追求重量感的生活模式。例如,我們愈來愈重視身體健康,卻忽略了心靈需求。素食、環保、瑜伽等健康時尚,其實是指向一種嚴格控制軀體的生命政治,對事情背後的哲學卻不甚了了。而現代科技亦正配合了這種健康想像。現代人對身體健康的要求愈來愈精細,微創技術令我們不用破壞半吋肌膚就治好疾病,甚至改變容貌體型,反觀對於心靈健康的想像,則愈益粗疏。

簡約生活,正向思考,心靈雞湯 — — 東亞語境中有個叫「小確幸」,準確地描述到利波維茨基在本書中提出的概念légèreté — — 我姑且接受譯成「輕」。他進一步指,資迅科技之「快」和「瞬間消逝」,跟當代藝術的「形式之美」、「感官之美」,共同營造出這種「輕的現代性」:現代人沒有心力去探索大片的知識板塊,只願在訊息之海裡游弋後再滴水不沾地上岸;現代人也沒興趣經驗崇高和壯美,只視現代藝術裡輕巧、微小和淺薄為美學的主要部分。

一種生活的享樂主義,正在資本主義消費邏輯底下蔓延開去。

米蘭‧昆德拉的論題:生命太輕太俗,便無法承受。但利波維茨基警告大家:我們早就進入擁抱輕俗的黃金時代了,偏偏對世界的重感懵然不知 — — 重感並非消失,而是寄存在波特萊爾的後半句裡。

《輕文明》
作者:吉勒‧利波維茨基(Gilles Lipovetshy)(郁夢非譯)
出版:中信出版社

(原刊於《明報周刊》(2017年4月29日))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Responses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