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青的自負令我曾經對所謂「兒童劇」不屑一顧。那時的心態大概是這樣的:我初涉高層次的劇場美學,對自己的美感判斷力也有點信心,看劇口味亦愈漸揀擇。我給自己的說法是:一個成熟的審美者既應知道客觀的審美標準,也要建立自己的品味,而兩者不能相差太遠。可以想像,太年輕的我自然看不起流行作品,也對那些主要以兒童為目標觀眾的演出心存偏見,總覺得兒童判斷力不高,作品自然不會深刻到哪裡。影響所及,連帶對於兒童文學,跟以兒童為對象的電影,也同樣瞧不起。
終於我為自己的驕傲自大而得到了報應。大兒子出生後,出於現實需要,也出於為人父母的惰性,我開始鑽研電子奶咀的美學。坊間誤解,所謂「電子奶咀」是指手機,其實應該是指給孩童看的短片。一歲前不應該看手機,道理我懂,正如我知道責罵不是教仔好方法一樣,理念歸理念,操作上也得隨機應變。自問在掌捏出動「電子奶咀」的時機和頻率上,尚算有點心得,真正令我費煞思量的,卻是在選片問題上。即使我已是三孩之父,電子奶咀使用次數不下千百,我依然不明白,為何嬰孩總是沉迷ABC Song?為什麼「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」總是百聽不厭,萬試萬靈?
多年後,跟一位沒有兒女的朋友閒談。朋友問我,你作為一個文化評論人(!),如何選擇「電子奶咀」給兒女呢?我施施然冷笑一聲,氣定神閒在手機裡點出一個名叫CoComelon的YouTube頻道。Watermelon?朋友問。CoComelon呀,我叫道,然後便興高采烈地分析頻道影片的種種美學設定。那是一個以播放英文兒歌MV為主的頻道,MV都是一些畫功細緻的電腦動畫,其剪接、鏡頭構圖、乃至故事線設定、人物設計等,都相當精巧。我還對朋友說,是新手父母的,十居其九都看過這頻道;不是父母的,十居其九都不曾聽過。
我一邊說,心裡便記起了當年的那份文青自負。我忽然明白,給兒童看的作品絕非水平較低,而是自有其美學。而像我這樣一個文青父親,亦不應以為童書童戲內容淺白,就忽略其形式的構作。故事結構還是要清晰嚴謹,角色設定仍然要合情合理,至於那些台燈聲、鏡頭調度剪接、或是文筆修辭等,沒有一樣可以忽略。我甚至一度考慮過,要不要找一部形式優秀的兒童動畫,作為大學課堂裡講授電影敘事的教材呢。我可是說真的。
暑期將盡,孩子們一直嚷著要去街。有天經過一個地鐵站裡的廣告燈廂,八歲的大兒子忽然說:「我要看Paw Patrol!」,我抬頭看,是一部名叫《汪汪隊立大功電影版》的電影廣告。我問妻,妻說,這陣子他們三隻在家裡煲的DVD,不就是這幾隻狗嗎⋯⋯且慢,我好像記錯了,說要看Paw Patrol,應該是兩歲小女兒吧?我糊塗了,大兒子跟小女兒相差六歲,中間夾著差三歲的二兒子,明明相距很遠,為什麼偏會看上同一套卡通?上一次我同時帶三兄妹進戲院,是去年看《湯瑪士小火車》,就是那輛被評為「樣子很恐怖」的火車頭。結果,兄妹仨仍然看得津津有味。
Paw Patrol電影長一點五小時,完場時我馬上看看小女兒有沒有睡著,卻發現她仍眼碌碌的盯著大銀幕。我柔聲問她,好看嗎?好看。她說。那妳鍾意誰呢?我鍾意Skye。她說得堅定。Skye是一隻䧳性貴婦狗,制服粉紅色,電影裡她為阻止捕雲器釋放黑雨雲而釀成暴風,竟駕著飛機撞向捕雲器,臨撞前才自機艙彈出,最後優雅地著陸。
看到這一幕,我竟然想起在《復仇者聯盟》中,Ironman將核彈扔進蟲洞,再從洞口逃出來的一節。我得承認,看這部適合兩歲小女兒看、也適合八歲大兒子看(他說要做那指揮若定的人類隊長Ryder,一個十一歲男孩,大兒子要代入他應沒難度)的電影,我是有看Marvel電影的快感。
(《明報》世紀版,2021年8月26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