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評】民國武林有仙氣

鄧正健
3 min readDec 2, 2017

--

武俠小說發展至金庸的高度,看似再無去路,但勇於另闢奚徑者,大有人在。

內地武俠小說家徐皓峰在參與電影《一代宗師》的編劇工作時,經已向大中華世界示範了兩種當代武俠的可能性,一種是回到民國,另一種是回到老武人的內在生活。

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,不只是令人回味再三的電影對白,也是對真實但逝去的武林的惦念不忘。《一代宗師》雖然很王家衛,但其實它更徐皓峰,只要看過徐皓峰執導的電影《師父》,沒有人不會心領神會:《一代宗師》於人生的通透,或許是王家衛的,但於武林的通透,不可能不是徐皓峰的。

那種味道,學不來。

《師父》改編自徐皓峰的同名短篇小說,收入其武俠短篇集《刀背藏身》。集子剛以繁體版在台灣出版,那是一個里程牌,說明徐皓峰的武俠已在當代大中華圈站穩腳,而非單純是內地品味。徐晧峰懂民國,更懂民國時期的武林,宗師門派招式技法,如數家珍,且看他那風行一時的紀實文學《逝去的武林》,寫幾個民國時期的老武人生活,我們才突然明白,人們對這逝去武林的認識有多蒼白,有多被自武俠小說騙得苦了。

論者嚐以金庸為「新派武俠」之濫觴,爾後武俠文學發展,花開兩朵,各表一枝,一枝愈走愈超現實,由古龍到黃易,另一枝反璞歸真,力圖回朔武術的真貌,有武功在身的喬靖夫則有此傾向。徐皓峰也是後一枝,可他的歸真,主要不在技術,而在韻味。

《刀背藏身》所收六篇小說,只有〈倭寇的蹤跡〉寫戚繼光剛逝但倭寇仍然為患的明代中葉,其餘五篇俱以民國為背景,卻全都避寫國仇家恨民族感情,反在著墨經營細到纖毫處的武林生態。

例如〈師父〉寫一個廣東拳師北上天津開武館,既要揚名立萬,也要顧及天津武行的面子,故收了一個天津青年為徒,授其拳腳再著其踢盡天津武館。但同時又留了一手,跟當地武行領䄂暗中互通聲氣,請對方在最後關頭打敗其弟子,好替大家留下顏面。

徐晧峰筆下武人,重名譽,卻懂分吋,不像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那麼剛烈偏激。他們看重的不是武功天下第一,而是知進退法度,即使敗死,也不墮尊嚴。

武林有武林的世界觀,如淡茶,似微風,餘韻綿綿,那是民國獨有仙氣。

只是江湖不再,武林是逝去的武林。「逝去」偏又是徐晧峰的武俠主題,當整個中國甫進現代,習武的人只有等待被時代緩慢地淘汰。〈國士〉寫一個參加民國時期全國國術考試的武人,雖技壓群雄卻無法得到已被廢除的「國士」稱號;〈民國刺客柳白猿〉和〈柳白猿〉講中國最後兩代舊派刺客「白猿」,怎樣在軍閥割據的時代煙沒於歷史瀑渠裡;〈刀背藏身〉是關於一種武人態度,以身就刀,刀鋒向外,是為防禦,又同時是新中國成立前後,武人自藏於野農之間、再無用武之地的頑固身法。

武俠的神韻竟不在武,也不在俠,武人念茲在念,都是自家的生活細節,有瀟瀟的名氣,有紛紛的情慾。如果俠之大者的金庸曾將「武俠」這種類型小說帶進中國文學的經典殿堂,徐皓峰則是將身子藏於刀後,繞過類型小說的消費邏輯,直接帶刀往內闖,再回身倒劈真正屬於當代的武俠電影廟堂。

《刀背藏身:徐皓峰武俠短篇集》
作者:徐皓峰
出版:大塊文化

(原刊於《經濟日報》2017年11月29日)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