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評】做理論歷史

鄧正健
4 min readAug 7, 2018

--

文/鄧正健

Arif Dirlik (1940–2017) (source: https://libcom.org/forums/asia/memoriam-arif-dirlik-1940-2017-04122017)

《殖民之後》是阿里夫‧德里克(Arif Dirlik)首次在台灣出版的著作。他的學術名氣很大,台灣學術書翻譯也快,對於台灣竟沒出過他的著作譯本,我確實有些意外。求學時期讀他,同學間總以Dirlik稱呼他(並夾著故意為之的港式英語腔),我們讀他分析後殖民和全球化觀點,時時頗有啟發,也可徵引於學期論文裡,頗為討喜。可是,我總覺他不夠理論大氣,無法與那些文化研究大理論家比肩。像Dirlik這種以理論為生的學者,這的確是常態,學術有世界潮流,名氣大的學者都知道怎樣鑽營參與討論流行話題的門路,並留下精闢獨到的隻言片語,供後學晚輩琅琅引用。

我絕不是說Dirlik不行。我只是說,他的言論有虛火,尤其是,堪稱後殖民或全球化理論家的學者曾經不下數十,他們你一言我一語,卻常常砌不出完整的知識圖譜,跟現在的網絡世界很像。可是,後來我知道Dirlik的本行原來是歷史學家,我便開始對他改觀:他的底業是研究中國共產革命史,他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起源,中國無政府主義的系譜,我都拜讀過之後,不禁驚歎一個能把治史和理論兼融的學者,其著作是如何扣人心弦。Dirlik說,他喜歡把自己的底業喚作做理論歷史(theoretical history),而不是歷史理論(theory of history),他要運用理論去處理過去。於是從二十世紀中國革命時代,Dirlik慢慢擴展他的「理論」和「過去」的範圍,也迎上了二十世紀末的後殖民及全球化理論風潮。從底業轉入學術潮流,構成了Dirlik畢生的學術活動,也是這本《殖民之後》所收六篇演講稿的基本架構:全球、現代性和殖民仍然是關鍵詞,但批判對象卻由英美轉到正在進佔全球霸主之位的中國,書中分析了「孔子學院」這匹「文化特洛伊木馬」,亦考察了「China」這詞的翻譯系譜及其當代意義。Dirlik的基本立場是,全球化並沒有消除國家隔閡,反而強化了民族國家的競爭意識,進而製造新形式的殖民主義。而中國,則脫不了干是這樣的一個典型。

可以想像,這樣的漢學者不可以在內地太受歡迎,因為Dirlik底氣略左,不符合中國霸權主旋律。反而在台港,我們倒有重新喜歡他的理由。Dirlik跟台灣早有淵源,早年他曾赴台學習中文,日後亦曾多次造訪,而適逢中國霸權崛起,台港竟意外地重回國際術舞台,Dirlik亦在書中表達了對台港事務的關注。近年國際間的中國問題學者言必稱台港,太陽花黃雨傘此起彼落,儼然兩地才是理解當代中國的破窗式切入點,Dirlik也沒免俗,對台港問題侃侃而談。說到底,全球化後殖民仍有市場,只是問題意識卻不再是三十年前的樣態了。要言論沒有虛火,就得有歷史研究作底業,不作學術吹牛皮。去年Dirlik仙遊,他以二十世紀革命時代史為學術底業的那種套路,似乎也差不多走到盡頭,要了解二十一世紀,還得在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裡找資源,例如今天的台灣,和香港。

《殖民之後?:臺灣困境、「中國霸權與全球化」
作者:阿里夫‧德里克(Arif Dirlik)(馮奕達譯)
出版:衛城

(原刊於《明報周刊》#2589(2018年6月23日))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