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評】 人可以訂製嗎?

鄧正健
4 min readAug 7, 2018

--

文/鄧正健

Source: Matrix Reloaded (2003)

現在年輕中產夫婦考慮生育問題,愈來愈多人問的不是「生不生?」,而是「雪不雪?」。冷藏什麼呢?當然是卵子精子。人工受孕技術本來是為不育夫婦發明的,但已漸漸用於對生育的操控上,冷藏健康的卵子精子,是為了全權控制生育時間,年輕夫婦可以選擇在物質條件較充裕、但身體機體可能開始衰老的未來,才迎來新生命。孩子不再全是上天恩賜,而是可干預的生產項目。我們不僅可用基因技術預防遺傳病,自由決定孩子性別和多胞胎數量,甚至能夠度身訂造一個你心目中完美的孩子。他或她可以更高大、更俊美、更聰明、或擁有自古以來我們都只會稱為「天賦」的特殊才華。

有一個極端例子是這樣的:一對聾人女同性戀伴侶想擁有一個失聰孩子,她們認為「聾」不是缺陷,而是像種族或性傾向一樣,都是一種文化認同。最後她們借助精子銀行,找到有聾人家族史的精子,成功誕下一名天生失聰的孩子。在《訂製完美》這本小書裡,我們的《正義》哲學教授桑德爾(Michael Sandel)一開始便說了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故事。

先擱下這個故事,讓我們先考慮一個爭議性沒那麼大的問題。運動員服用禁藥,現在一般都被視為不尊重競賽原則的行為,但事實上借助藥物或醫療技術改良運動員的表現,已是常態,甚至是推動現代運動發展不可或缺的。其實所謂「禁藥」,不過是要求所有人按同一樣標準去使用科技。桑德爾提出了以下的比喻:當運動鞋第一次出現在比賽場上,人們肯定也有這種不尊重比賽的感覺。所以,真正需要作倫理考察的問題,並不是應否用科技改進運動員的天賦能力,而是其限度究竟在哪裡呢?

我們可以用基因改良技術製造如超人一般的生化運動員,也可以訂製完美無瑕的下一代。支持者提出來的理據很強:相對於二十世紀初那惡名昭著的「舊優生學」,今天基因改良技術所帶來的是「新優生學」,按照自由市場邏輯,我們有權選擇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符合自己所希望的樣子,而不是變成官方或種族主義者所強力下來的「模範」。「完美」再無單一標準,每個人可以自己所認同的去「訂製完美」。桑德爾提及那個訂製聾孩子的故事,正是源於一種「反健全主義」的標準。

但桑德爾沒有接受這個觀點。他以這部小書,提出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倫理考察:科技能消除生命誕生時的偶然性,讓權力落入父母手上,這個想法本身就太傲慢了。新優生學的支持者可能會辯稱,藉著科技,人類可以將生命權柄從上帝手上奪過來,桑德爾卻反駁,人類剝奪的並不是上帝之權,而是生命偶然性所保證的自由。現代人早就知道怎樣以非宗教角度去理解「天賦」:那樣一種命運拋擲於我的能力,本來就跟宗教上的上帝無關。可是科技讓人自以為是上帝,將「天賦」改造成「支配」。桑德爾認為,這種自由的願景是有瑕疪的,因為我們馬上會忘記對生命的感激之情,也無法對「生命的不可預知」抱有任何盼望。

這是一個「《黑鏡》將至」的時代。保存人性的方法,並不在訂製生命。

《訂製完美:基因工程時代的人性思辨 》
(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: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)
作者:邁可‧桑德爾(Michael J. Sandel)(黃慧慧譯)
出版:先覺出版

(原刊於《明報周刊》#2577(2018年3月31日))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