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評】時間太匱乏了

鄧正健
3 min readSep 3, 2017

--

文/鄧正健

家中長輩就告誡我,太晚睡覺,對身體不好,明早遲起也補不回。少年氣盛時我執拗不信,後來聽說中醫亦有此說,就不免將信將疑。但其實我一直忽略了:再晚睡,再晏起,現代人還是沒有擺脫一個農業社會遺留下來的偉大傳統: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

「天」是一個根據地球自轉周期所建立的時間單位,依此自然規律,人類也創造了「天」這個社會時間概念。有一個現代性(modernity)迷思是這樣的:科技能讓人類擺脫自然的枷鎖。可是,單單是對「天」這個時間概念,我們就已經無能為力了。馬克思在異化勞動理論裡,已注意到「天」是一個關鍵常數,因為有了「天」,工人才需要天天上班,資本家才能透過控制工人一天裡的工作時數,持續地逐天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。

科技決定論者大可反駁,馬克思太遠了,今天早已大不同,科技已將我們從自然時間的枷鎖中解放出來。以下兩點可作說明:

一、科技能幫助我們以更短時間完成工作;
二、科技能縮短我們空間移動和資訊交流的時間。

可是,這依然是一個現代性迷思。在《縮時社會》一書裡,茱蒂‧威吉曼(Judy Wajcman) 提出了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:為什麼科技愈進步,我們反而覺得時間愈少?一種觀點認為,科技增加勞動效率,減少勞動時間,從而製造閒暇。而全球化理論家也喜歡將科技描述成足以打破時空隔亥的良方,像哈維(David Harvey)說時空壓縮(time-space compression)、柯司特(Manuel Castells)說網絡社會(Network Society),或甚是維希留(Paul Virilio)將「速度」描述成「權力」等,此等思路都是假設,科技讓我們控制時間,而不是被時間束縛。但威吉曼卻指出,我們經常忽略了一個現代社會的集體時間經驗:工作和交流沒錯是更快更有效率了,但為何我們還老是覺得時間不夠?

威吉曼作為女性主義者,她的論述套路也不同於上述男性學者的大理論。書中她以一種由下而上、從日常經驗出發的論證方式,指出科技對生活時間的控制,主要不在減少「完成工作」的時間,而是引發我們「完成更多工作」的慾望。例如,交通發達不只縮短旅行時間,亦引誘我們到更遠的地方旅行;機器不只縮短完成工作的時間,更要求我們在相同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;資訊科技不只令訊息交流更方便,也使人與人的聯繫變得更頻密、也更片碎。結果,隨著科技進步,我們對工作、族行和溝通的慾望也日益膨脹,工作、閒瑕和休息時間的界線也愈漸模糊。「時間的匱乏感」成為現代人的普遍經驗。

科技不是現代性答案,那樣麼辦?威吉曼只提了一個可能叫人喝倒采的答案:慢活。看似陳腔濫調,做起來殊不簡單。我突想到,木心的詩裡就有此意境:

從前的日色變得慢
車、馬、郵件都慢
一生只夠愛一個人

從前的鎖也好看
鑰匙精美有樣子
你鎖了,人家就懂了

從前慢,有從前慢的好。

《縮時社會: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》(Pressed for Time: 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n Digital Capitalism)
作者:茱蒂‧威吉曼(Judy Wajcman)(王寶翔譯)
出版:新樂園

(原刊於《明報周刊》#2546(2017年8月26日))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