冇咩事我返出去洗碗先

鄧正健
Apr 25, 2022

--

圖:Jean-François Millet: The Gleaners, 1857

我有一套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》一套四本,是讀本科時在內地書店網站買的,我一直珍而重之放在書架上。我知我老派,其實上網一查,不只《選集》,整套《馬恩全集》都在線上,問題是你有沒有時間看,肯不肯花(再)花時間看。但我仍很懷念那套書的質感,以及我們尚未對那個國家的一切東西都不以為然的那個年代。

某年跟同學開讀書會讀馬克思,研讀談不上,卻算是在學習它時掙扎過。老馬有些說法,早就叫人不抱想象了,例如「以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共產主義的烏托邦」 — — 我說「不抱想象」,不是指「理想幻滅」(這想象也夠老派了),而是不認真看待這個結論,甚至只當它是一種文學修辭。我問過一位學長,為什麼馬克思的文字那麼曲折,那麼多比喻呢?他不能直接了當地說話嗎?學長好整收暇,皮笑肉不笑地道:「你就當他在寫文學作品好了。」

然而老馬最吸引我的,還是他曲折的推論方式。例如剩餘價值理論,我花了好一會才弄懂,他是怎樣計算你如何被老闆剝削人工,對曾在社會工作賺錢再回大學進修的我來說,他這條算式太誘人了。又好像異化論,過去討論過異化的人多的是,而重點都不外乎關於一:人本來是怎樣的?以及二:人異化成怎樣的?老馬的說法是:人們在生產關係中失去了生產資料,結果人們的勞動和生產變得跟自己的生活毫無關係。換人話再說一遍:你打工賺錢,再用錢買生活所需,因此你只能用錢來計算你的生產力,和你的生活價值,而不能直接用勞動來換取生活。

什麼叫「直接用勞動來換取生活」?先別想得那麼左翼,我本來只是想說「煮飯洗衫做家務和照顧孩子」這些事。香港的「方便」是世界知名的,這一兩年裡,在大量移民群組中,討論得最火熱的倒不是政治和身份這類抽象問題,而是更切身的生活問題:如何在移居地務實地生活呢?每當有人問如何在外國請家傭時,馬上就會被口誅筆伐,說別拿香港生活模式套到別處;然後又有移民者分享,人工少了,卻賺回生活 — — 這當然跟很多官媒的說法不一致了,我們倒可以想象一個情境 — —

你懂得一切基本生活技能,例如煮得一餐好餸,知道怎樣維修水電,懂駕駛,也有育兒和home-schooling 的基本能力(當父母可真要學的啊。)。進階一點的,你可以懂修理汽車,有園藝知識,甚至能自行種菜,那麼,你的生活成本將會大大減低。減在哪裡?就在你為了維持「方便的生活」而花費的大量金錢。最直接就是請一個家傭,替你做家務和照顧孩子,那就是「她的勞動跟她自己的家庭生活無關,你也不用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而勞動」的雙重異化了。間接一點的,就是用城市資本代替你勞動,例如落街買外賣,請師傅上門修理水電,或是送孩子到補習社。你是用錢買服務,再由服務者的勞動維持你的生活。

我完全沒有說過「剝削」這一點 — — 我可不左,沒這個意思。我只是說,香港意外的移民潮,不意竟造就了一種重奪生產資料的(中產)離散經驗:離開異化但方便的發達資本城市,遷徙到西方資本主義的邊緣,嘗試一方面不脫離資本世界,另一方面掙回好一部份關於家庭生活的生活資料:住一間沒有家傭、卻通常需要駕車出入的小屋,重新學懂煮飯,水電、園藝、以及教孩子中文,並減沙依賴金錢作為計算生活成本的媒介。

暫時實在沒空重讀馬恩的《選集》了。冇咩事我返出去洗碗先。

(《明報》世紀版,2022年4月21日,https://bit.ly/3kbmi1s

* * *

追蹤我的平台:
▶️ 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ngchingkin.writing/
▶️ 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tangchingkin/
▶️ Matters:https://matters.news/@tangchingkin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