矮行星

鄧正健
Oct 30, 2022

--

圖:Dwarf Planet Song,YouTube截圖。

二兒子喜歡星球,有次我帶他跟哥哥妹妹上書店,逗留了近一小時。哥哥和妹妹都是一本書接一本書的亂翻亂看,而他卻是全程只看一本書。那是一本兒童版的太空百科全書,硬皮,印刷極美,我著他坐在書店設置的小椅子上,書則平放在小桌子,並囑他:書店的書,要小心翻閱。果然,他每翻一頁都很謹慎,每讀一頁亦很仔細。幾天後,我忽然想起,就問二兒子:那天你看完那本書了嗎?意思當然不是「看完」,而是「翻完」。二兒子答道:沒有啊,我只看了前半本。

我有些意外,但旋即就明白了。一般天文書的編排都是由近漸遠,先說日月,再談行星,接著衝出太陽系,講恆星星雲星團,一路往宇宙遠方的星系說去。二兒子喜歡星球,是從行星開始喜歡上,是故太陽系一直是他的心頭好。家裡有兩件他常玩的小玩意,一是一副行星小磁石,二是一個能模擬行星公轉的太陽系模型,有次我問他,那兩個小玩意裡都有冥王星嗎?他立時緊張起來,說道:小磁石有冥王星,但模型沒有。我詐作不明就裡地追問:為什麼?因為冥王星從前是planet,現在是dwarf planet啊。

已是十多年前的舊聞了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重新定義了何謂行星,結果將冥王星剔出行星之列,自小朗朗上口的「九大行星」也忽然變成「八大行星」。我當年有留意這則消息,但沒怎麼在意,直至二兒子告訴我,現在的太陽系模型已再無冥王星了,忽然令我有點鬱悶。

一向知道,冥王星在「九大行星」中是異類,質量太少,軌道偏差大,令它有一截軌道是在海王星的軌道內,由各大行星軌道組成的和諧同心圓,就這樣被破壞了。但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磨滅的,冥王星剔出行星之列,就像把一個不拘小節的小弟逐出社群,任其在虛無的太陽系邊緣流浪,同樣破壞了「九大」的共同體,當然不好。

星球無情,情感都是人類的投射。為了排解我這忽然幼稚的鬱悶,我花了一些氣力去查查行星的新定義。一顆行星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:第一是星體須環繞著太陽公轉(這太簡單了吧);第二是星體必須有足夠質量克服剛體力,以達致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(這是行內話,改回人話說,就是星體形狀要接近球體,不能三尖八角);三是星體能夠清理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。而可憐的冥王星正是滿足不了第三個條件,結果被剔出行星之列 — — 慢慢慢,我一直以為它是被「剔出」,實情是科學定義沒那麼感情用事,冥王星其實是被「重新分類」為「矮行星」(dwarf planet):只能滿足上述條件一和二的,就是矮行星了。

有一天,當我正忙於洗碗,妻跟二兒子捧來手提電腦,說要給我看影片。那是一首叫The Dwarf Planet Song的兒歌,歌詞第一句就說,冥王星呀,我們知道你覺得鬱悶。而畫面則是一個圓嘟嘟的可愛小星球,卻畫上了一副無奈的表情。我馬上放下手上滿是洗潔精的碗碟,把影片看完。這首歌說,冥王星因為掃不清軌道上的雜物,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剔出行星之列,改而歸類為矮行星。冥王星最初感到鬱悶,但後來在矮行星行列中找跟它相似的四個新顆伴。歌詞不斷洗腦般地唱:Ceres, Makemake, Haumea, Eris, Pluto — — 就是現時被正式被歸類為「矮行星」的五顆天體。

這陣子我一直悄悄翻聽此曲,讓曲詞鑽入我的耳窩,成為我耳裡的耳蟲。然後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:我對「九大行星」再沒那麼執迷了,以前我會說,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,現在呢?水金地火木土天海,再加Ceres, Makemake, Haumea, Eris, Pluto。而二兒子最近開始「教導」我他所知道的天文知識: Eris比Pluto小但更重,Haumea的形狀不像球而像蛋,Ceres的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。至於Makemake,這個用復活島原住民神話中的生殖之神命名的矮行星,二兒子只覺它的名字讀音很趣緻,大概是「麥基麥基」,他就拿來跟妹妹當歌兒唱,邊唱邊笑作一團。

(《明報》世紀版,2022年10月27日,https://bit.ly/3NhGwnX
The Dwarf Planet Song:https://bit.ly/3sKGImc

* * *

追蹤我的平台:
https://linktr.ee/tangchingkin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