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凌亂」作為另一種拜物教

鄧正健
Feb 18, 2023

--

圖:Shakespeare and Company in Paris @flickr

「Cluttercore」的直譯是「雜物內核」,歐美社會時用作描述一種跟極簡主義對立的生活美學, 姑將之譯作「亂中有序」。Cluttercore明確反對decluttering美學裡以扔掉多餘雜物、只節制地保留極有限物品的生活理念,擁抱雜多、紊亂的環境,不隨意扔掉雜物,反而容許過多的物件以不同方式並存在生活空間中,形成美學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cluttercore的典型場景:當你在一條澄明乾淨的大街上散步,忽然瞥見一個極為雜亂的櫥窗,吸引著你的眼球。你仔細看去,那可能是一簡二手古董店,或二手書店,櫥窗所放的都是破舊而凌亂擺放的二手物。你推門走進店裡,只見剛才櫥窗所見的二維畫面瞬間變成了三維,你不禁想起一個很貼切的中文成語:琳瑯滿目。眼前盡是舊但美好的東西。

反斷捨離的凌亂鼓吹者經常引用一個幾年前的學術研究,說凌亂的環境可以激發創意。其實,這個在2013年由心理學家Kathleen Vohs所做的研究,並不否定整齊的價值。研究結果是說,喜歡整齊的人傾向做符合傳統觀念的選擇,而凌亂的人則較多喜歡創意和打破規限。從道德上講,「整齊」跟「凌亂」沒有誰比誰更高尚,毋寧說兩者只是個人品性和美感的差異,有人喜歡窗明几淨,有人愛在舊物堆中淘出美感,僅此而已。但若然你把你對物件佈局的美學之愛,上升為一種信念、信仰乃至道德批判,那就成了一種宗教 — — 繼「『整理』作為一種拜物教」之後,我們有「『凌亂』作為另一種拜物教」。

「亂」字在古文字中從「爪」和「幺」,本意是「治絲」,即把凌亂不堪的絲線整好。另一相關詞「理」的本意,是玉石上的紋理,引伸義為對紋理的剖析和整治。我會這樣說:「亂」跟「理」其實是先後問題:「亂」包含了對「理」的欲望,在「亂」的環境中,你需要做的,是要找出一條理路;所謂「亂中有序」,更準確的說法其實是:你要在「亂」中找到其「序」。因此對於「整理」跟「凌亂」之間的拜物教式矛盾,主要源於對「序」之本質的理解。

「序」到底是內存於「亂」,還是要透過「理」去呈現或創造出來?斷捨離一類的理念其實是說,「亂」即「無序」,因此我們必須扔掉多餘之物,再在剩下少數物件中「創造」出一種「序」來 — — 那就是我們需要「執嘢」的原因。可是,凌亂鼓吹者往往有種可感但難以言明的印象,就是「亂中有序」 — — 意思是「序」的創造方式很多,或甚是「序」根本就在「亂」中,我們覺得「亂」,不過是未看到其「序」而已。所以總有些人喜歡逛二手舊物店,卻不是為淘舊物,而僅僅在享受箇中亂感,並在其中體驗出「序」。

每當我在凌亂不堪的環境中感受到美感上的快意時,內心都會冒出一個彷佛在古老無意識中冒出來的念頭:我們對「整齊」的渴求,乃是一種古希臘式的古典主義:認為和諧簡約才是莊嚴深遂。但藝術史早已證明,古典主義不是人類唯一的美學,我們尚有巴洛克、浪漫主義乃是現代後現代。若正如那個心理研究所言,「亂」能激發創意,那這「亂」可能就是一種反古典、並回應個人內心紊亂意志或無意識的創造欲望。

我還在想念著一種關於「亂」的崇高感。天地間最「亂」的東西是什麼?它不在「天地間」,而在宇宙裡:星空。古人面對凌亂無序的星空,尋「序」的方法就是畫星空,並將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原型投射到星空上。 重點在於:星空沒有標準畫法,我們比較熟悉的希臘星座跟中國星座,其收納星空的方式幾乎毫無共通之處。

我又免不了在想念另一個關乎宇宙序亂的物理概念:熵。熵的值愈大,宇宙愈失序。宇宙熵值正極緩慢地增加,即宇宙可能在我們無法想像的時間維度上逐步走向絕對混亂,屆時或許連上帝也整理不來了。這是我所知道,關於「亂」的最崇高表現。

(《明報》世紀版,2023年2月16日,https://bit.ly/416tobB

* * *

請我一杯:
https://ko-fi.com/tangchingkin

追蹤我的平台:
https://linktr.ee/tangchingkin

--

--

鄧正健
鄧正健

Written by 鄧正健

香港寫作人。著有個人文集《道旁兒》(2017)。

No responses yet